县市区人大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1月17日,对于绵阳市涪城区龙门镇九岭村村民苏韩云来说,这是一个极大的喜庆日子,他终于告别了“风从墙缝起,雨从天上淋,人在房里住,心吊半空中”的泥巴危房,住上了新盖90平方米的砖瓦新房,值此,在龙门镇人大代表、镇村干部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龙门镇的泥巴房终于湮没在历史的舞台。

群众住危房,我心担忧之。泥土房一度是贫穷、陈旧、落后的代名词,2017年底之前,龙门镇还有7户贫困群众居住在泥土房之中。代表就是为民,代表就是后盾,为切实掌握全镇住泥土房群众的底数和现状,2017年龙镇人大在全镇展开调研和排查,代表们在调查中发现,住在泥房中的群众大多是因病、因伤或因老致穷造成,而且,由于风吹雨淋,日晒水浸,再加上岁月摧残,这些泥土房都不同程序的裂缝、风化或倾斜,代表刘东洋说:“当看见群众住在这即透风又漏雨的泥土危房,我的心既愧疚又忧心,生怕房屋倒塌伤了百姓。”

挂钩定点位,代表到“一线”。扶贫帮困,解难排忧,这是人大代表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这些泥土房住户,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现实困难,九龙村村民刘桂林是精神残疾,九岭村村民刘文玉是孤寡老人,针对每户的不同困难,龙门镇人大采取“一对一”、“三包一”、“五包一”的方式,建立了帮扶连心卡,让全镇46名代表挂钩到人定点到户,做到“平时多关心,节日多慰问,困难多帮扶”。代表金晓兵说:“2017年一年我不下8次给挂钩的贫困户分别买去大米、油、猪肉等物品,但是,仅仅是杯水车薪,不能解决泥土房实际问题。”  

众人集智慧,无鸡也“下蛋”。作为镇村两级财政,没有专项资金对泥土房进行改造,而泥土房住户更是因为无力承担建房重负。怎么才能借力用力巧力的把泥土房改建好,让群众住上安全舒适的新房,这是摆在代表们面前重中之重的要事、大事。2017年,龙门镇人大多次组织代表召开扶贫帮困会议,让代表为泥土房改造工程积极献策献言,同时,向政府咨询相关政策文件。通过代表们的集体智慧和多方协调,最后采取“六个一点”的建房模式,既:向上级部门争取一点,镇政府解决一点,爱心企业和人大代表捐献一点,亲戚朋友支助一点,自己量力出资一点,修建方减免一点。先后共争取地质灾害资金17.5万元,爱心捐款和镇政府赞助5.3万余元,亲戚朋友支助资金2万余元,加上个人出资4万元,终于在2018年1月中旬前,全部完成了泥土房改造工程,7户泥土房住户全部搬进了60至90平方米青瓦新房。贫困户刘文全热泪盈眶的说:“谢谢党……谢谢政府……谢谢代表……我终于离开了泥土房住上了新房。”

 

(涪城区龙门镇人大主席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