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体。代表作用发挥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人大工作的成效。涪城区人大常委会始终把做好代表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抓实抓好,通过“搞好培训学习、持续优化平台、丰富代表活动、强化履职监督”四轮驱动,与时俱进做好新时代人大代表工作,让代表“会能常晒”履职。2017年,以“脱贫攻坚—人大代表再行动”活动为载体,涪城区人大常委会牵头,组织市、区、乡(镇)三级人大代表和人大干部齐行动,援彝脱贫攻坚工作创出“火普经验”。
搞好培训学习,让代表“会履职”
一是合理制定“一个计划”。涪城区人大常委会坚持代表主体地位和保障代表依法履职、为民履职,着眼能“代”能“表”,高度重视代表的培训学习,并把提高代表素质和加强履职能力作为促进其发挥作用的重要工作来抓。坚持计划先行,在每年年初制定年度代表学习培训计划,将人大系统培训纳入区委党校培训体系,分阶段、分批次对代表进行学习培训。二是注重内容“两个加强”。一是加强对《宪法》、《地方组织法》、《选举法》、《代表法》及人大业务知识的基础培训,帮助代表更好地把握人大工作以及代表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熟练掌握人大工作规则和议事程序。二是加强对国家现行政策、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专题培训,让代表对国情、省情、区情加深认识,提高代表综合素质,与时俱进的发挥代表作用。2018年,区人大常委会就在培训内容中增加对党的十九大报告解读等方面的内容,协助代表准确理解和把握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新提法和新举措。三是区分培训“四个层次”。即:区委党校培训、省人大培训、独立成班培训、市人大调训四个培训层次,努力抓好代表和人大工作者的履职培训工作。换届以来,区人大常委会先后组织市、区人大代表和人大工作者参加全国人大培训基地培训、省人大培训中心调训、浙江大学独立成班培训、区委党校专题培训等共136人次。通过开展各种学习培训,使代表学习领会代表工作相关法律法规,交流工作经验和履职体会,不断提升代表整体素质,为代表依法高效履职、充分发挥作用夯实基础。
持续优化平台,让代表“能履职”
涪城区人大常委会通过搭建“一组一委一家”代表履职平台,为代表履职提供了阵地,实现了市、区、乡镇三级代表活动全覆盖。一组:区人大常委会按照便于代表履职和就近就地的原则,以乡镇、街道、系统为单位将代表划分为28个代表小组,并以代表小组为单位组织开展代表学习、视察调研、联系群众等代表活动。同时,根据代表工作或居住地,将涪城的市人大代表划分到各乡镇、街道代表小组,邀请市人大代表参加代表联系群众、视察调研等代表小组活动。一委:为进一步做好城市人大工作,推动区镇人大工作平衡发展,按照《地方组织法》规定,涪城区人大常委会率先在辖区9个街道全部设立了区人大常委会街道工作委员会,并配备了正科级人大街道工委主任,弥补了城市街道没有人大工作机构和专职人大工作者的空白。一家: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全覆盖、重规范、求实效”的要求,积极,指导涪城辖区各乡镇、街道按照“有场地、有牌子、有制度、有公示、有计划、有资料、有人员、有档案”的标准规范建设“人大代表之家”,并以“代表之家”为阵地,抓好代表活动的开展。目前,涪城辖区共建成乡镇(街道)机关“代表之家”24个,村(社区)“代表之家”76个。通过“一组一委一家”平台建设,代表“动”起来了,人大工作“活”起来了,打消了部分人大代表满足于“鼓鼓掌、举举手”、“代表代表、会完就了”、“开会是代表、闭会是群众”等观念,实现了代表履职的规范化、定期化。
丰富代表活动,让代表“常履职”
年初,区人大常委会制定了年度人大代表小组活动安排意见,明确了全面代表活动的原则、内容和要求,指导代表小组建立健全代表小组活动的各项制度,保证代表小组每年开展活动的次数,做到小组活动全年有计划、阶段有安排、具体活动有要求、代表参加活动情况有档案记录,唱好代表活动“三步曲”,让代表“常履职”。第一步:活动前有方案。要根据全年工作安排和各代表小组实际,制定好全年代表活动计划。每一次活动开展前,制定活动方案,避免盲目、突击或随意搞代表活动;第二步:活动中有内容。在代表活动内容上,要结合全区中心重点工作和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坚持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呼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第三步:活动后有成果。代表活动结束后要形成专题报告,及时总结上报活动成果,促进代表在化解矛盾、反映民意、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的发挥。同时,对代表活动中收集到的问题,有的提供给有关领导和部门研究,有的通过建议、批评和意见的方式送交“一府两院”研究处理。
强化履职监督,让代表“晒履职”
人大代表履职如何,选民最有话语权。作为由选民选出来的代表,得到了选民的信任,就应该接受选民的评议。根据《代表法》第四十五条规定:代表应当采取多种方式经常听取人民群众对代表履职的意见,回答原选区选民或者原选举单位对代表工作和代表活动的询问,接受监督。在实践中,涪城区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推行代表履职监督机制,提升代表履职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2012年,在市人大常委会的指导和支持下,涪城区人大常委会指导关帝镇开展了代表履职监督试点,每年组织区、镇人大代表开展向选民述职的活动,收效良好。2017年,按照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在县乡两级人大开展代表履职监督工作的要求,区人大常委会制定并印发了《绵阳市涪城区人大常委会关于进一步深化区、乡镇人大代表履职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规范建立人大代表履职登记制度、履职公示制度、履职情况报告制度、履职效果评价等制度,全面推行人大代表履职公示和区、乡镇两级人大代表向选民述职制度,代表主动向选民报告履职情况,接受选民现场评议打分。涪城区龙门镇通过在人大代表中深入开展“亮身份、认岗位、晒成绩”活动,引导代表“晒”业绩、“亮”身份、“比”贡献,让代表履职行权“行有标杆、干有榜样”,从而推动了人大代表“联系选民制度化、履职尽责规范化、为民代言常态化”。通过代表述职和履职评议,把代表置于选民监督之下,增强代表的责任意识,也让使代表及时广泛地了解民情、反映民意,使代表与选民零距离接触,人大代表与群众的关系更加密切。
“扶贫攻坚—人大代表再行动”援彝脱贫攻坚工作创出“火普经验”
涪城区响应党中央和省、市委号召,派出区内单位31个、干部32名,对口帮扶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23个极度贫困村。涪城区人大常委会在牵头对口帮扶火普村中,将绵阳市委“3+2”书记项目引入,以“扶贫攻坚——人大代表再行动”活动载体,市、区、乡(镇)三级人大代表和人大干部齐参与,实现脱贫“变”在党建引领中,形成“火普经验”。涪城区人大常委会通过深入调研、邀请村干部考察学习、与村“两委”讨论,提出“以党建为引领、壮大集体经济、勤劳脱贫致富”的思路,在市、区、乡(镇)三级人大代表和人大干部的积极努力下,通过党建引领脱贫、产业造血脱贫、扶志扶智脱贫、全面提升脱贫,该村已成为脱贫变化显著的村。涪城区人大常委会援彝工作得到了中央和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省委书记王东明在赴凉山州调研督导深度贫困脱贫攻坚工作中,视察火普村后,两次肯定脱贫工作。涪城区人大常委会牵头援彝帮扶火普村取得“三个一和一个突破”成果:唯一一个“以党建为引领”的系统帮扶村;第一个用先进理念发展产业的村;第一个在山寨村民集中居住地灯光亮起来的村;村集体经济实现零的突破。据统计,涪城区人大常委会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人大代表再行动”,辖区市、区、乡(镇)人大代表共联系群众490户,走访、联系群众500余次,捐赠钱物折合20余万元,帮助协调政策扶助资金300余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