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的血腥味还没散干净,李世民就坐在东宫的椅子上,盯着阶下那个硬邦邦的身影。魏征,前太子李建成的谋臣,据说好几次劝李建成先下手除掉自己。
当时旁边的人都捏着汗,连尉迟敬德都悄悄按了按腰间的刀——这种仇敌,留着不是埋雷吗?可李世民偏偏没杀,还后来让他当了宰相。说实话,以前我也纳闷这事儿,觉得是李世民宽宏大量。后来翻了些史料才琢磨过味儿来,这里面的门道深着呢,哪是一句“大度”能说清的。
先说说魏征当时的处境吧,那真是站在刀尖上。他跟李建成的时候,可不是个混日子的,是真掏心窝子出主意。有回突厥来犯,李建成推荐李元吉出征,想借机把李世民的兵权调走,这主意就是魏征敲的边鼓。玄武门之变后,魏征被抓的时候,嘴还硬着,说要是太子早听他的,也不至于落这下场。
你说这话说出来,换哪个新主子能忍?可李世民偏偏笑了,还让人给魏征松了绑。这第一步棋,其实就藏着算计。刚杀了兄弟逼退父亲,满朝文武都在看呢,尤其是那些原来跟着李建成、李元吉的人,个个都把脖子缩着。杀了魏征容易,可杀完之后呢?那些散在各地的太子旧部,不得人人自危?万一抱团反了,刚稳下来的局面又得乱。
魏征这棵“出头鸟”要是留着,还给官做,那就不一样了。等于明着告诉所有人:以前跟过太子的,只要有本事,我李世民照样用。你别说,这招还真管用,后来不少东宫旧臣都踏踏实实地归顺了,没再闹出什么乱子。这可比挨个去安抚省心多了,也比大开杀戒留下暴君名声强百倍。
再说说魏征这人的性子,轴得很,认死理。按说新主子给了活路,好歹装装样子表个忠心吧?他不,照样该说啥说啥。有回李世民想修个宫殿,刚画好图纸,魏征就堵在宫门口,把历代帝王大兴土木亡国的例子摆了一箩筐,唾沫星子都溅到李世民龙袍上了。
李世民当场脸就黑了,回宫跟长孙皇后抱怨,说要杀了这个“田舍翁”。可转头呢,又让人赏赐了魏征。这就有意思了,他其实是需要这么个“刺头”。刚上位那几年,李世民总怕别人说他得位不正,朝堂上那些老臣要么顺着他说,要么就闭着眼不吭声。魏征的存在,刚好能堵上这些闲话。
你想啊,一个敢当面骂皇帝的大臣,还能活得好好的,外人不就会说李世民是个能容人的明君吗?而且有魏征在身边敲警钟,那些想拍马溜须的人也不敢太放肆。有次魏征请假回家,李世民偷偷要去打猎,刚备好马,听说魏征回来了,赶紧又把马牵回去了。这事儿传出去,谁不夸李世民从谏如流?
最关键的一点,魏征是真有本事,不是光会骂街。唐朝刚建立那会儿,到处都是战乱后的烂摊子,人口比隋朝少了一大半,国库更是空的。魏征给李世民提的那些建议,看着不起眼,实则都是对症下药。比如劝他轻徭薄赋,还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些话听着刺耳,却实打实救了不少老百姓。
李世民自己也清楚,打天下靠尉迟敬德、秦叔宝这些武将,可治天下得靠魏征这样的文臣。而且用魏征,还能平衡朝堂上的势力。他自己身边的房玄龄、杜如晦都是老部下,时间长了容易抱团。魏征是东宫旧臣,跟这些人本来就不是一路的,刚好能形成牵制。有回房玄龄和魏征因为政务吵起来,李世民表面上骂了两句,私下里却偷偷夸魏征有风骨。你说这不是算计是什么?
其实有件事特能说明问题。贞观六年的时候,李世民想封自己的叔叔李神通为王,魏征直接反对,说李神通没什么大功,倒是房玄龄这些人跟着打天下,功劳更大,先封王爷不公平。李世民没法子,只好改了主意。这事儿过后,房玄龄他们虽有意见,却也不敢说魏征偏心,因为谁都知道魏征是前太子的人,跟他没交情。
后来魏征去世的时候,李世民哭着说自己少了面镜子。这话是真心的,但也不全是。他哭的不仅是一个忠臣,更是哭自己这套“驭臣之术”少了个最佳载体。魏征活着的时候,他是明君的招牌,是治国的利器,还是朝堂的天平。这三个作用捏在一个人身上,换谁舍得杀?
以前总觉得贞观之治是李世民和魏征君臣相得的佳话,后来才明白,哪有那么多天生的佳话。李世民敢留魏征,不是赌运气,是算准了每一步的得失。魏征敢直言进谏,也不是傻大胆,是摸准了李世民要的是什么。这俩人凑到一起,才撑起了那个让人念叨千年的贞观盛世。
你说这事儿怪不怪?一对曾经的死敌,最后反倒成了治国的搭档。要是当时李世民一时冲动杀了魏征,贞观之治还能不能有那股清明劲儿,真不好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